专访朱岩院长:复工潮下的建筑业应对策略
Q1
本次疫情可能会对建筑业和建筑企业造成哪些影响?
春节已过,正是全国建筑项目大量开工的季节,但因为新冠疫情,现在很多企业还处于尚未复工的状态。所以,新冠疫情对建筑业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短期来看负面影响居多:
Q2
基于建筑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疫情,建筑企业自身应该怎么做?企业又需要哪些外部的支撑?
首先,建筑企业要把自己目前手中的项目做好,确定项目的优先级,通过整合资源来保障项目质量。尤其是那些对防疫阻击战非常重要的项目、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项目,更是要保障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
其次,要借助难得的疫情休整期做好战略研究,以制定“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做一些大胆的转型战略设计。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上面,一定要去技术化,而是要考虑如何适应未来二十年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的建筑产业生态问题。建筑产业的新生态将会是一个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基于区块链等技术的“信任”、“信用”成为通用语言,一种合作共赢、透明可信、“良币驱逐劣币”的产业生态将会被建立。
第三,重视科技投入、开展硬软课题研究。硬件研究的重点在智慧建筑、绿色建筑为代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架构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字物理空间”的建造构件上;软课题研究重点在国企、民企融合的产业生态、新型商业模式等问题的研究上。
第四,推广区块链等可信计算技术、积极布局建筑行业的可信产业生态。2019 年 10 月 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学习中提出要大力促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各行各业都在寻找基于区块链的应用模式。建筑行业具有区块链应用的大量场景,可以率先布局如何利用可信计算技术建立可信产业生态,用以支撑建筑业国企、民企融合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圈。
第五,做好新技术人才培养,准备好马上到来的人才更迭。建造“数字物理空间”的时代,需要大量新型的建筑人才。建筑企业应该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远程教育、MOOC 等手段,鼓励员工认真学习新技术、思考新模式、创造新价值。
为了实现这五点,仅仅靠建筑企业自身,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建筑企业需要的外部支撑主要是在产业重构、生产关系重构、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建筑企业要敢于突破旧模式,积极与从事产业转型、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跨界合作,共同研究建筑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建筑企业的新商业模式。
Q3
针对各地关于复工的部署,有哪些看法?
全国各地建筑产业都做了大量复工部署,这些复工部署都有各自地域、各个企业的特点,都很好。但需要注意:
第一, 疫情防控还远没有胜利,还是要做好工地的防疫工作。防疫攻坚战到了最为重要的关口,随着建筑企业复工,防疫的压力也变大,企业一定要继续严防死守,杜绝疫情扩散。但同时也要科学防疫,不必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第二, 工地复工对建筑企业是短期利益的保障,研发创新部门的复工才是企业的未来。建筑企业大多把精力放在了防疫和工地复工上面,但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建筑企业更应该重视研发、创新部门的复工,这些部门更适合远程办公,同时他们又很可能代表的是企业的未来。所以要鼓励这些部门尽快复工、利用数字方式满负荷运转。
Q4
疫情给建筑业还带来哪些思考?
最近二十年建筑业的发展曲线,到现在正处于一个向下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而疫情正是在这样一个下行阶段的负面叠加。所以说这样一个叠加效应,会加速建筑业的探底和转型。毫无疑问,2020 年会有一批地产企业因为疫情而消失,但也一定会有很多企业在疫情中做好了未来发展的布局。所以,对所有建筑企业而言,要抓住建筑业曲线发展的这一拐点,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生产力,提升自己建造“数字物理空间”的能力,积极参与到建筑产业生态的重构过程中,为自己在新产业生态中找准定位,进而大胆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够化冲击为商机,站在中国未来二十年建筑产业布局的制高点,为自己在疫情结束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 往期推荐 /